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,家風是每個家庭的“傳家寶”,蘊含著為人處世的準則。面對鄰里調解中常見的“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”困局,龍山社區從“讓他三尺又何妨”的六尺巷典故汲取靈感,創新打造“六尺巷議事長廊”,將家風的柔性滋養與六尺巷的智慧調解深度融合,探索出一條充滿溫情的社區善治新路徑。
先講家風再講理。調解伊始,不急于評判是非,而是引導矛盾雙方分享各自家庭“最珍視的家風故事”或“最牽掛的家人”。一位居民可能講述祖輩教導的“誠信立身”,另一位則可能回憶父母堅持的“鄰里互助”。此舉迅速喚起雙方的情感共鳴,使緊繃的對立情緒在“家”的共同話題下悄然軟化。當事人在此環節后情緒顯著緩和,從固執己見轉向愿意傾聽,為后續理性溝通鋪設了情感基石。
引入家風見證人。社區精心建立“家風資源庫”,邀請矛盾雙方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,或社區公認的“家風示范戶”“互助模范戶”擔任“家風見證人”參與調解。見證人憑借其親情紐帶或道德威望,以“自家人”視角懇切勸導。他們常引用“以和為貴”“遠親不如近鄰”等家訓,用充滿人情味的話語點醒當事人,讓冷冰冰的“爭理”回歸暖融融的“講情”。
建立互幫互助機制。矛盾成功化解并非終點。社區著力將調解成果轉化為長效互助機制,推動“仇家變幫手”。 在議事長廊的見證下,曾經發生過爭執的白、張兩家,如今油菜收獲季總能看到“張家幫白家收油菜,白家替張家看孫子”的溫馨場景。
廉政文化長廊雖不過百米,卻丈量著一個社區的精神高度,家風潤德看似無形,卻滋養著千萬家庭的幸福底色。據統計,龍山社區依托“六尺巷議事長廊”已成功化解各類鄰里糾紛12起,調解成功率高達99%,并平穩保障了涉及1500余人的拆遷安置工作。眾多曾經“關門過日子”的家庭,通過參與調解結成了常來常往的“互助親戚”。下一步,龍山社區將繼續深耕“六尺巷議事長廊”,深化探索“家風潤巷,共治和合”的基層治理新模式,讓謙和禮讓的古風新韻,持續滋養社區和諧之花。(金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