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亭村近年來以村居建設為抓手,走出了一條宜居、宜業、宜游的鄉村振興之路。楊亭村用實實在在的變化,書寫著鄉村發展的嶄新篇章,讓村民的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。
強基建:織密民生保障網
基礎設施是村居建設的 “筋骨”,楊亭村始終將完善基建作為首要任務,著力破解村民生活的 “痛點”“難點”。在水利設施方面,楊亭村對老舊水塘、溝渠進行清淤修繕,新建蓄水池 3 座,解決了農田灌溉 “靠天吃飯” 的問題;同時推進安全飲水工程,鋪設管網覆蓋全村,讓家家戶戶用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。“以前喝水得去村頭井里挑,遇到干旱季節還得排隊,現在打開水龍頭就有干凈水,洗衣做飯都方便,這日子真是越過越舒坦!”72 歲的村民李叔擰開自家水龍頭,看著清澈的水流感慨道。此外,村里還建成了集村委會、衛生室、文化活動室于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,配備健身器材、圖書閱覽室等設施,成為村民辦事、休閑、學習的 “一站式” 平臺,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,村民的生活品質節節攀升。
優生態:打造宜居美家園
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,楊亭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,以生態治理為突破口,讓村莊既有 “顏值” 又有 “內涵”。村里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整治,開展 “三清三拆三整治” 行動,組織黨員干部帶頭清理房前屋后雜物,讓閑置角落變身精致景觀。“我家門前以前是片垃圾堆,夏天蒼蠅蚊子到處飛,窗戶都不敢開。現在改成了小花園,種上了月季和繡球,每天早上起來澆澆水、剪剪枝,心情都變好了!” 村民張秀蓮邊打理花園邊說,現在村里環境好了,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愿意周末回來住。
文化惠民:從 “活動開展” 到 “精神共鳴”
村里的文化團體不再是 “自娛自樂”,而是成為連接鄰里、服務村民的紐帶。書法協會的成員每年義務為村民寫春聯 200 余副,還在村里的小學開設 “書法小課堂”。現在村里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,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文化活動,“以前農閑時大家要么打牌,要么在家看電視,現在一起參加活動,鄰里關系更親了,村里的氛圍也更熱鬧了。”
如今,楊亭村的文化建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 “軟實力”。這種 “有根、有魂、有活力” 的文化建設,讓楊亭村不僅 “顏值” 高,“氣質” 更獨特,真正實現了 “文化興村、文化富民”。未來,楊亭村將繼續以村居建設為契機,不斷補齊發展短板、提升建設品質,讓鄉村更美、村民更富,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。(焦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