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均在二戰期間侵略其他國家,并犯下嚴重罪行。人們發現,德國在二戰中犯下的罪行受到了德國絕大多數民眾、媒體以及幾乎所有政治力量的一致譴責。德國禁止否認對猶太人的大屠殺。然而在日本,承認歷史罪責并予以譴責的意愿要低得多。當前,日本安倍政府否認以及美化侵略暴行的傾向更加明顯。
德國對歷史問題的反思過程艱難曲折,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結束。二戰結束后的西德政府中,政治、司法、媒體、經濟和教育領域充斥著前納粹分子。1969年,西德總理維利·勃蘭特成為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表率,但在當時,他還被很多人稱為“叛徒”。當時流傳著這樣的說法:“納粹分子的確是罪犯,但是德國國防軍、德國士兵卻沒有犯罪。”直到上世紀90年代,國防軍在二戰期間的行為才被認定為犯罪。盡管如此,德國對歷史罪責的反思要遠遠強于日本。
這種差異是如何形成的?其中一個原因是,日本在戰爭中屠殺和殘害的,主要是其殖民地和侵略土地上的非日本人,而德國納粹謀殺的還包括很多德國人。因此,在日本,日軍犯下的戰爭罪行很容易被民族主義分子美化為戰爭的“伴生現象”。
德國位于歐洲中心,在文化和歷史上與鄰國聯系緊密,而亞洲的日本在地理和文化上處于相對隔離的狀態。德國有幸在戰后加入歐洲議會、歐盟和北約,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。然而,東亞目前沒有類似的組織。除了民族主義以外,日本人很難找到其他的自我認同模式。推行區域合作政策,有助于讓日本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形成批判的眼光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兩個重要特點:猶太人大屠殺和原子彈的首次使用。奧斯維辛和其他屠殺性的集中營讓德國人無法洗脫罪行,而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,卻讓日本人誤認為自己是戰爭的受害者。在承認自己國家的歷史罪行方面,德國比日本做得更深刻、更徹底。
(作者為德國和平協會黑森州分會會長,本報駐德國記者黃發紅采訪整理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3年12月13日 03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