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5日正午,走在安慶市羅嶺鎮(zhèn)菜籽湖新建圩大堤上,不一會兒,衣服濕得可以擰出水來。圩外的湖面上,墨黑色的水面不斷拍打著堤壩,圩內外水位落差達4米以上。沿著細細的堤壩,記者和姥山社區(qū)總支書記江龍云步行趕往2公里外的一處堤壩塌方搶修點。
“我們這里是‘鍋底’,岳西、潛山、桐城七個縣市的水都匯聚在這里。臺風之后,水位已達到設防水位。由于圩堤內外水位差太大,‘海葵’大雨時,有50米的堤壩出現(xiàn)塌方。這幾天,我們正加緊加固。 ”江龍云告訴記者。來到搶險現(xiàn)場,工人們回去吃午飯了,記者和江龍云一起往缺口回填起石子。
“填石子就是要壓住已經松動的土層,防止被滲水清洗掏空。現(xiàn)在長江和內湖水位基本持平,排不出去,上游的水位還在往這里跑。不搶修起來,隨時都可能出現(xiàn)險情。 ”江龍云邊忙邊介紹。
“姥山社區(qū)幾千畝農田和養(yǎng)殖水面就靠這個新建圩。圩破了就要吃救濟糧,我們不想給國家添麻煩,要通過自力更生,把損失減輕到最小程度。按現(xiàn)在的進度,明天就能完工,比原計劃要提前幾天。 ”60多歲的村民劉志啟剛放下筷子就趕來,和陸續(xù)趕到的二十多位村民一起脫下鞋子跳進了壩基下的泥水里。
記者來到內圩養(yǎng)殖場,看到原本將水面分成兩塊的子堤被掘開了,有水通過缺口處涌向貼近大堤一側的水面。正在查看水位的社區(qū)主任江興旭介紹,湖水水位太高,內外圩的堤壩壓力太大。新建圩靠近大堤的地帶是養(yǎng)殖水面,其他地方是農田,前者可蓄水,后者需排水。我們正在抽田里的水來補內圩的水位。 “昨天到現(xiàn)在,內圩水位已增加了十多厘米,使得內外圩的堤壩壓力減小了許多。 ”
下午2點多,記者離開新建圩,趕到羅嶺鎮(zhèn)農技站,辦公樓內沒一個人。“站里8個人都下田去了,我也是才回來,等省植保站的專家。 ”站長姚和生從院門外匆匆趕來。姚和生告訴記者,“海葵”臺風造成全鎮(zhèn)1000多畝水稻倒伏、600多畝水稻被淹。同時,臺風還加重了蟲害。臺風一過,鎮(zhèn)農業(yè)人員就全部下到了包點的種植大戶和普通農戶田中。
“昨天我們剛把農業(yè)保險的人請來,給農戶勘查災情。今天開始,我們轉入指導農民治蟲防害。”技術員盛孟俠說。盛孟俠戴著草帽,卷著褲腿剛從自己聯(lián)系的大戶田里回來。
“種糧大戶汪曉永通知我送農藥過去。 ”盛孟俠一邊在藥箱中翻看藥品,一邊說明情況。下午3點多,坐在盛孟俠滾燙的摩托后座上,記者幫忙拎著幾一箱子農藥顛簸著在鄉(xiāng)村小道上。 20分鐘后,摩托車在勝利圩下汪曉永的承包田邊停了下來。記者看到,四個人正在操作機械噴霧器,在田里噴灑農藥。
記者看到,汪曉永承包的400畝水稻田里,一半已經開始透出成熟的金黃色,田里水已經基本被抽干;一片剛剛孕穗的中稻田里,水位依舊較深。在汪曉永的指揮下,四名工人用機械噴霧器正在這片綠色的田塊中噴灑農藥。 “這片葉子出現(xiàn)了不正常的斑點,有稻瘟病的跡象。要加強觀察,有情況隨時和我們聯(lián)系。”盛孟俠摘下一片葉子給汪曉永上起了課。
鎮(zhèn)農技站站長姚和生介紹,臺風“海葵”帶來暴雨后,全鎮(zhèn)5臺排澇水泵全部開足馬力,為圩區(qū)的農田排澇。目前,積水已經基本排出。絕大多數農戶已經開始防治病蟲害。部分受淹絕收的農田正在組織重新補種芝麻、大豆、蔬菜等經濟作物,盡最大可能減輕受災損失。 (摘自8月17日安徽日報B1版)